他表示:「他(強森)想要提出動議提前大選,可以。
香港勇士的心情不難理解。眼前所見,不是新加坡人熟悉的香港,大家更加熟悉的,是個充滿自信、幾乎樣樣都比我們厲害的香港(除了住屋以外)。
既然是雙城記,一城之得,很容易被想像為另一城之失。許多獅城人都是聽廣東歌曲、看香港電影、電視劇長大的,對這個城市有種切身的共鳴。文:程英生編按:文中「我們」意指為新加坡人。《經濟學人》等西方媒體都說,一旦香港失控,許多投資者和跨國企業可能會撤離,另尋避風港口,而新加坡可能是最大的獲益者。國際媒體最近的一些報導,使到港人更為敏感。
直到今天,在兩地社會之間,香港還是比較自由開放,至少香港電視劇裡的警察忠的奸的都有,而新加坡電視劇裡的警察必須都是好人。他們自覺站在正義的這一方,也很努力爭取國際社會的支持,尤其是西方世界的聲援。香港警察的「喬裝論」 「速龍小隊」闖入車廂打人的畫面固然可怕,但其實余鎧均那句「示威者喬裝市民」也不遑多讓,這句話充分顯示香港警隊如何看待示威者——他們不是市民。
[17]警察公共關係科總警司謝振中卻在記者會上表示「明顯有人以記者作掩護去襲擊警務人員」,又稱在衝突中很難分辨真假記者[18]——雖然法律上並沒有「真/假記者」之分。警方宣稱他們有「專業能力」去分辨要「暴力示威者」與其他乘客,然而未能提供任何客觀標準解釋其判斷。面對這兩個多月來習慣視《警察通例》如無物的警方,我們也不能期望前線警員會遵守第39章05條這項條文[22]︰ 在事發現場的人員,須: (a)以互諒互讓的態度,盡量配合傳媒工作。其次,現時有那麼多人上街抗議,每區都有不少示威者有何出奇?正如示威者本來就是市民一樣,示威者同樣可以是街坊
有些父母在生活中承受很多不同的壓力,又或者是他們把從前被體罰的成長經驗運用到管教自己的孩子之中,對孩子的管教漸見暴力,但我們必須留意,社會不斷地改進,現時香港對體罰是零容忍的,即使我們可理解父母的難處,但不代表盡都可以包容或支持。家長問:孩子三番四次諸多要求,我怎可能有求必應? 我:是甚麼讓你害怕答應? 父母在家中擁有較多的權力及資源,在一般生活中,父母都能主導絕大部分的互動。
但當父母遇上孩子的行為超出他們的控制時,父母很易感到恐懼,擔心失去控制及權力,子女會「想點就點」,於是父母把孩子的要求統統都壓下去,為求孩子不能反抗。為了保護孩子,我們需要介入家庭中進行調查,過程中難免影響父母的管教威信,亦有機會破壞家庭的完整性。這些以暴易暴的應對模式,最後只會兩敗俱傷。而我們這個由每個香港人共同建立的家,亦已出現家庭暴力一段日子了,有示威者帶來的暴力,亦有警察及政權的暴力,雙方的暴力行動同樣以對稱的方式持續升級,背後亦同樣地被「輸就一世」、「不能失去管治威信」的心魔作祟,但「為了對抗怪物,是否就必須變成怪物?」難道繼續以暴易暴的手段,就可以為暴力找到出口? 在面對這權力及資源上不對等的兩方力量,要促使和平復和,不能單靠溝通平台,而需要實務地回應受壓迫的聲音背後的傷痛及恐懼,我們需要有各方認受的人士介入支援,成立合乎大眾期望的獨立調查委員會,才能舒緩這紛亂局勢,停止進一步撕裂社會,為關係的傷口及早止血消毒,才能留有空間容讓日後傷和關係。
需求得不到回應會造成關係破損(attachment injury),日後關係難以修復過來。作為子女的,又哪會為了一粒糖而讓自己身陷險境?或許問題的癥結不在於小孩要求的是一粒糖還是甚麼,而在於父母及小孩間的互動及隱藏著的心魔。但兩害取其輕,我們寧可短暫影響家庭的完整或父母的威信,以最低傷害的手法作調查,也須保護懷疑受虐的孩子的安危,這是香港一直以來對弱勢的處理手法。於是,大家都失去為彼此尋求最大得益的選擇,只能不由自主地跟從對方的粗暴行為,卻又引來對方更粗暴行的動作回應,結果雙方行動持續升級,形成對稱的互動行為(symmetrical interaction)。
有小孩要糖,父母拒絕,小孩大哭起來,然後親友提醒父母:「不要縱容孩子的脾氣。」於是,父母不敢放軟態度,嚴厲責罵小孩的吵鬧,小孩受委屈,放聲大叫揼地,驚動鄰居,父母不願被小孩的吵鬧得逞,憤怒下舉起手示意警告,小孩惶恐無助間,開始亂丟東西,然後父母動手..... 為了粒糖而引發家庭暴力,聽起來很荒謬,但這個畫面不正正是很多虐兒個案的前奏?我相信作為父母的,沒有人會想為了一粒糖而虐兒。
故此即使孩子的需求或許很頻繁吵耳,但都值得逐一細心考慮,因為信任是需要在日積月累下的回應建立起來。同時,我們亦需承認在處理虐兒案時,我們也會面對一些道德兩難。
或許退一步反思一下,孩子要的真的是一粒糖嗎?要糖就一定是錯嗎?我們可有理解過孩子經歷了甚麼而需要那一粒糖?這粒糖對他的意義如何?或者這粒糖不是奢侈品(Want),可有機會是因為血糖過低暈倒前的急救品(Need)? 處理虐兒之道 大家還記得上年年初臨臨被虐打致死的個案嗎?虐兒問題持續發生,如若不給予合適的支援介入,最後是會有人喪命的。家長問:難道我就此縱容孩子的行為? 我:似乎孩子也仿效了你堅定的意志,或可想一想你可以讓他仿效另一種溝通行為? 在面子、權威、控制權爭奪戰中,「不可以縱容對方的行為」成為了雙方一個重要的心魔,生怕一旦暫停下來,被對方認為自己投降認輸,容讓對方得寸進尺。所以面對家庭暴力,我們絕不能袖手旁觀,需要及早介入支援及調查,才能確保孩子得到洽當的保護故此即使孩子的需求或許很頻繁吵耳,但都值得逐一細心考慮,因為信任是需要在日積月累下的回應建立起來。有些父母在生活中承受很多不同的壓力,又或者是他們把從前被體罰的成長經驗運用到管教自己的孩子之中,對孩子的管教漸見暴力,但我們必須留意,社會不斷地改進,現時香港對體罰是零容忍的,即使我們可理解父母的難處,但不代表盡都可以包容或支持。同時,我們亦需承認在處理虐兒案時,我們也會面對一些道德兩難。
家長問:難道我就此縱容孩子的行為? 我:似乎孩子也仿效了你堅定的意志,或可想一想你可以讓他仿效另一種溝通行為? 在面子、權威、控制權爭奪戰中,「不可以縱容對方的行為」成為了雙方一個重要的心魔,生怕一旦暫停下來,被對方認為自己投降認輸,容讓對方得寸進尺。於是,大家都失去為彼此尋求最大得益的選擇,只能不由自主地跟從對方的粗暴行為,卻又引來對方更粗暴行的動作回應,結果雙方行動持續升級,形成對稱的互動行為(symmetrical interaction)。
所以面對家庭暴力,我們絕不能袖手旁觀,需要及早介入支援及調查,才能確保孩子得到洽當的保護。需求得不到回應會造成關係破損(attachment injury),日後關係難以修復過來。
而我們這個由每個香港人共同建立的家,亦已出現家庭暴力一段日子了,有示威者帶來的暴力,亦有警察及政權的暴力,雙方的暴力行動同樣以對稱的方式持續升級,背後亦同樣地被「輸就一世」、「不能失去管治威信」的心魔作祟,但「為了對抗怪物,是否就必須變成怪物?」難道繼續以暴易暴的手段,就可以為暴力找到出口? 在面對這權力及資源上不對等的兩方力量,要促使和平復和,不能單靠溝通平台,而需要實務地回應受壓迫的聲音背後的傷痛及恐懼,我們需要有各方認受的人士介入支援,成立合乎大眾期望的獨立調查委員會,才能舒緩這紛亂局勢,停止進一步撕裂社會,為關係的傷口及早止血消毒,才能留有空間容讓日後傷和關係。有小孩要糖,父母拒絕,小孩大哭起來,然後親友提醒父母:「不要縱容孩子的脾氣。
或許退一步反思一下,孩子要的真的是一粒糖嗎?要糖就一定是錯嗎?我們可有理解過孩子經歷了甚麼而需要那一粒糖?這粒糖對他的意義如何?或者這粒糖不是奢侈品(Want),可有機會是因為血糖過低暈倒前的急救品(Need)? 處理虐兒之道 大家還記得上年年初臨臨被虐打致死的個案嗎?虐兒問題持續發生,如若不給予合適的支援介入,最後是會有人喪命的。」於是,父母不敢放軟態度,嚴厲責罵小孩的吵鬧,小孩受委屈,放聲大叫揼地,驚動鄰居,父母不願被小孩的吵鬧得逞,憤怒下舉起手示意警告,小孩惶恐無助間,開始亂丟東西,然後父母動手..... 為了粒糖而引發家庭暴力,聽起來很荒謬,但這個畫面不正正是很多虐兒個案的前奏?我相信作為父母的,沒有人會想為了一粒糖而虐兒。但兩害取其輕,我們寧可短暫影響家庭的完整或父母的威信,以最低傷害的手法作調查,也須保護懷疑受虐的孩子的安危,這是香港一直以來對弱勢的處理手法。家長問:孩子三番四次諸多要求,我怎可能有求必應? 我:是甚麼讓你害怕答應? 父母在家中擁有較多的權力及資源,在一般生活中,父母都能主導絕大部分的互動。
這些以暴易暴的應對模式,最後只會兩敗俱傷。但當父母遇上孩子的行為超出他們的控制時,父母很易感到恐懼,擔心失去控制及權力,子女會「想點就點」,於是父母把孩子的要求統統都壓下去,為求孩子不能反抗。
作為子女的,又哪會為了一粒糖而讓自己身陷險境?或許問題的癥結不在於小孩要求的是一粒糖還是甚麼,而在於父母及小孩間的互動及隱藏著的心魔。為了保護孩子,我們需要介入家庭中進行調查,過程中難免影響父母的管教威信,亦有機會破壞家庭的完整性
想要吃甜卻不想要糖的熱量負擔,於是有了替代的想法,不管是天然還是人工,人吃下去之後的熱量極低或沒有。當然還有一個大前提,要適量啦。
簡單來說,這篇研究解開我之前的疑惑,咱們的大腦精得很,不好騙喔。(看樣子讓大腦開心的應該就是葡萄糖了)最後,研究作者有強調,這個試驗的受試者只有健康男性,觀察到的結果可能不能套用在其他性別或是年齡。其實,我們想辦法多讓自己活動量多一點,身上肌肉多一點,就不用太過於擔心到底是要喝有糖、半糖、非營養性甜味劑還是無糖的問題,只要選你喜歡的就好。大概分有天然和人工兩類,像羅漢果、甜菊就是天然,而阿斯巴甜或蔗糖素就是人工甜味劑。
下圖是研究其中一張fMRI,簡單來說就是喝添加葡萄糖或果糖的奶昔,能讓大腦因飢餓活躍的區域平靜下來,並且得到滿足感,但天然或人工就都沒有這樣的作用。雖然至今還不知道大腦一直被騙會發生什麼事情,但如果我是大腦,不想這樣子被對待呀。
而這整個神經傳遞的過程,甜味只是其中一個點,之後就像接力賽跑一樣,慢慢的跑完全程。Photo Credit:《Nutritional neuroscience》各組健康男性喝不同的糖,平均腦部反應(血氧濃度相依對比,Blood Oxygen Level Dependent,BOLD )。
不想騙大腦?身體多活動點吧我想人類的舌頭能察覺甜味,不外乎是想要判斷食物是不是能供應有能量的碳水化合物。這篇研究試驗的奶昔有4種,分別是添加葡萄糖、果糖、阿洛糖(allulose)和蔗糖素(sucralose),前兩種是有熱量的天然糖,然後阿洛糖是天然來源,蔗糖素是人工製造。